地心引力的征服者——Rolex Explorer II的極境哲學
1971年,勞力士為回應洞穴探勘者與極地科學家的需求,推出Explorer II(Ref.1655)。其標誌性的24小時固定刻度圈與橙色24小時指針,能在永夜或地下環境中清晰辨別日夜週期。初代機芯1575特別強化潤滑系統,可在-30℃低溫下維持運作,此設計源自1953年首支登頂珠峰的探險隊佩戴的Oyster Perpetual實測數據。
2011年,Explorer II迎來革命性升級:3187型機芯配備Paraflex避震器,抗衝擊性比傳統Kif避震器提升50%。錶殼採用904L不鏽鋼,耐腐蝕性超越316L鋼1.5倍,此材質因加工難度高,全球僅勞力士與少數軍工企業掌握完整冶煉技術。2021年的50週年紀念款(Ref.226570)更將Chromalight夜光塗層升級為「雙倍藍光」技術,在完全黑暗環境下可持續發光達16小時,超越業界標準35%。
瑞士聯邦材料科學研究所(EMPA)的測試報告指出,Explorer II在模擬喜馬拉雅山脈的極端環境中(海拔8,848米,氣壓320hPa),機芯振幅仍保持正常值的92%,遠高於ISO 764抗磁標準的80%要求。此性能使其成為多國極地科考隊的指定裝備,例如2023年中國「雪龍2號」南極科考隊即配備了定制版Explorer II,面盤6點鐘位置鐫刻南極地圖徽章。
在收藏市場,Explorer II的價值曲線呈現「階梯式躍升」特徵。例如1985年的「奶油面」Ref.16550,因面盤塗層特殊氧化反應形成獨特象牙色,在2020年安帝古倫拍賣會上以6.8萬美元成交,較原始售價升值23倍。而2023年推出的白鋼款(Ref.226570-0001)因限量配貨政策,二級市場溢價率在亞洲市場一度衝破40%,反映出探險主題腕錶從「工具錶」到「文化資產」的定位轉換。